1966年10月1日,北京。共和国的第17个国庆节,盛大的国庆庆典正在进行。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国庆节庆典。
天安门城楼上,有位年仅33岁的青年人。
毛泽东主席握了握他的手,点了点头。这已经是毛主席第七次接见这位青年。周恩来总理到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对这位早就熟识的青年人说:“你是医生……要为病人解除痛苦,为祖国争光啊!”他点点头,记下了这句话。
这年国庆节,在此时刻特邀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主楼观礼有深远和特殊意义,全国医学界人士仅三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中国人工喉”发明者,我国语音康复医学的开拓者(他曾填补医学六个空白,创建四个中心,治疗国内外3000多例哑巴)杨仁中。
制造“中国人工喉”
1958年秋,山东济南。
“毛主席万岁!”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普普通通的一间病房里,一病人欢喜地泪流满面,手舞足蹈,“我能说话了,我能说话了!”
这位病人因患喉癌喉头已被完全切除,成为一名半路哑巴。今天,佩戴着一个小仪器,代替他“喉部”,正是这不起眼的小东西,让他再次说话了!几位已经切除喉头的病人流泪了,几位患喉癌等待手术切除的病人,流泪了,几位因伤喉全破坏变成半路哑巴的病人流泪了!这是些无声的眼泪,他们哭也无声,笑也无声,他们听得见,而说不出来,比天生的哑巴还痛苦,他们只能流着眼泪拍着巴掌,捶打胸膛,脚跺地板发出声音,表达心声。
而这,让他旁边的年轻医生杨仁中激动得泪流满面。病房中的医生、护士、病人等都流泪了,这小仪器,就是凝聚了杨仁中心血的中国人工喉!
新华通讯社向世界发布消息,《人民日报》也在显要位置发布了一条消息:哑巴可以说话了!
中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医学界的目光开始聚焦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齐鲁医院)那不起眼的二层灰旧小楼上。杨仁中所领导的中国耳鼻喉科研小组就在这座楼里。新中国有了自己的语音康复基地,自己的人工喉。这美妙的一声响,宣布中国第一个人工喉出世了,中国有了自己语音康复机构——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工喉”科研小组。这个小组首先破解了沈括千年“叫子”之谜!
1956年,杨仁中23岁,从山东医学院(今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医学院)到北京医学院(即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实习耳鼻喉科。在山东医学院学习期间,他就对耳鼻喉科有浓厚兴趣。实习期间,在临床一线接触到许多半路哑巴。他们因为喉部疾病,丧失发音功能,从而成为半路哑巴!从一个健全的人,成为不能说话的哑巴,其痛苦可想而知!有些病人承受不了这打击,丧失了生存的勇气,竟选择了自杀!
杨仁中焦急在心:怎样才能让这些人重新说话,摆脱痛苦呢?让哑巴说话,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异想天开的!杨仁中却有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
“喉头坏了,能不能用个人造的东西顶替呢?”缺少资料,缺少实物,年轻的共和国面对着国际上的禁运、封锁、孤立、围堵……回忆中华百年国耻,青年人激起极大的奋慨!在一位老中医前辈指点下他翻看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一天翻看宋朝沈括所撰《梦溪笔谈》,突然发现一段话:“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这不就是要找的人工喉么?!但书上记载的这个东西早已失传,成为千年之谜!但这一记载让杨仁中振奋不已,这至少说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他下决心,深入实践,探讨人为什么能发音讲话?病人为什么不能发音讲话?怎么才能使病人重新发音讲话?在这些众多的矛盾中,有两个主要的矛盾环节,第一做一个发音器代替失去的喉头发音;第二,制造一个合适的通道,把声音和气流同时送入口腔适当的部位。
杨仁中开始研究喉的发音原理。找声音,找回失去的声音,病房、宿舍、铁工部、大自然都是实验室。解剖小动物的标本,观察、绘图、研究、思考……一步步探讨发音器官各个小部位的构造和功能。在摸清了喉的发音构造后,杨仁中开始了与同伴们研制发音装置。他试着自己动手做能发特殊音响的哨子。当时,有个特别的组织形式,即医生、病人、工人的三结合,临床、生产、科研的三结合,即把医疗器械的生产与医生科研和病人临床诊治合为一体从而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极大缩短了科研周期。
失败,实践,再失败,再实践……
发音装置终于制好了,但声音不等于语言,怎样把声音和气流同时送进喉咙呢?先试用玻璃管,后选用橡皮管。为了这个特殊弯管的研制,杨仁中把橡皮管往自己的喉咙里插,一次又一次,喉咙出血了,嗓子哑了,咽部肿大得饭都咽下去了……终于,他摸索出了橡皮管的合适大小和长度,制造出了灵巧的弯管。两者的结合,成为“中国人工喉”的雏形。
当他把这个小器具,小心翼翼放置在病人喉咙上,一端放入口中,另一端与颈部呼吸口联结,病人发出了声音。并连成语言,虽然声音不大,但足以震动人心。人工喉成功了!这是美妙的第一声。
怎样命名这个人工喉呢?同事们提议取名“杨氏人工喉”,因为从人工喉的设想到具体完成,杨仁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杨仁中不同意:“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都不是孤立的,有其天然的连续性,继承性,时代性,没有一个天才能离开社会现实,能够不借鉴前人的工作而完成一个工程,但继承和借鉴绝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这是我们中国人研制的人工喉,是大家的成果,它属于祖国”。在他一再坚持下,取名“中国人工喉”!意义深远!!
“中国人工喉”从此载入了史册!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科学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顶峰,而且处处是起点。第一型的中国人工喉有许多不足,杨仁中马不停蹄,继续改进,精益求精,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青岛橡胶厂合作,研制出了更新型的人工喉(第三型)。
1965年,全国专家组成耳鼻喉科专题委员会对“中国人工喉”第六型进行鉴定,一致认为:“人工喉的嘴管进路、发音膜装置、膜间距离调整、咀管的设计等是创造性的!”是一项新的耳鼻喉科创造发明。
1978年,人工喉(8-5)型荣获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为介绍这项巨大的成果,电影厂专门拍摄了彩色科教片《中国人工喉》。“中国人工喉”的设计、制造和临床应用在法国巴黎国际第二届视听会议学术委员会中被隆重推举,并参加在伊朗德黑兰第14届教育影片节展播,从141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金质台尔芬奖。
“中国人工喉”研制成功意味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半路哑巴可以重新说话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半路哑巴可以重新说话了!杨仁中深深知道,“中国人工喉”成功发展都永远是阶段性的成果!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发展提高,“中国人工喉”不能包打天下。在语音康复的科研领域,需要新发展、新技术,要不断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除了中国人工喉以外,杨仁中等还有五项成果为全国第一:食管发音训练法;喉——气管狭窄自调扩张器;胃代食管发音法;中国新型电人工喉;电子助讲器。
杨仁中和他创立的全国第一个语音康复基地,在2000年以前为国内外3000多名无喉患者恢复了说话能力。 1990年,该语音康复基地的6项系列医学工程参加了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被标明具有“历史久,方法多,效果好,填补空白,形成系列,科技领先”等特点,先后两次为中央首长专门展示。
从零开始……
“中国人工喉”只是杨仁中语音康复浩大工程中的梅花一朵而已。半路哑巴(非天生性)病人分为两大类:一是全喉切除病人,即丧失了喉头者;二是喉头全破坏者,即喉头没有被切除,但失去了功能。由此,语音康复医学研究分为三个领域:一、手术方法,即对喉部进行整形,恢复讲话功能;二、自体方法,即用另一部位代替喉的发音功能,如食管发音和胃代食管发音;三、工具的方法,即使用器械工具恢复发音,如中国人工喉、电子助讲器。而杨仁中在三大领域尤其是后两者,深有建树。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一样。”科学的道路从来就是不平坦的。为了这些科研,杨仁中付出了汗水、鲜血!
十年文革,杨仁中难逃浩劫!被造反派揪斗出来,扣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大帽子,被揪上台批斗,被拉出去游行。
白天被拉出去游行,晚上回来,便一个人偷偷去他的实验室继续他的想法。一次杨仁中在实验室搞实验,被造反派给发现了。造反派立即召来一群人,把杨仁中从实验室拖出来后,进行批斗,“坐飞机”老虎凳,弯腰低头,武斗体罚。更让杨仁中痛不欲生的是他的科研设备、凝聚了他们10年心血的器械竟被造反派当众砸得稀巴烂,扔进了垃圾堆。
杨仁中眼前顿时感觉到一片漆黑……
造反派还不死心,要批倒杨仁中,必须先批倒他的中国人工喉。于是,他们挖空心思搞了一个展览会,名曰“从杨仁中看刘少奇流毒展览会”,他们把杨仁中的“中国人工喉”诬蔑为“从帝国主义那里偷来的人工喉”,是“卖国人工喉”。把中国人工喉1-6型实物展出示众,上面写有大标题“中国人工喉是中国的吗?”答曰:“不是!”并说“中国人工喉是偷的外国的!是从旧店捡来资料制造的!”逼杨仁中写悔过书,歇斯底里地喊:“‘中国人工喉’是帝国主义的”!
“中国人工喉是中国人自己的,是中国的!你们这样做才是卖国!”杨仁中不认,话未说完,皮带啪啪打在身上,屁股上皮开肉绽。血把皮肉与衣裤粘连在一起,一脱衣服,撕掉一片血肉。他在牢房里为做好最坏的打算,写下了一份遗嘱,细细包好,塞到了牢房的地板下面,用图钉固定,遗嘱上就写了:“中国人工喉是中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
在杨仁中受冲击的危险关头,得到了周总理亲自安排:“杨仁中要化名卫东,为120研究所研究员,是属于受国家保护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去疗养!保密!要保密……!”由秘书安排专车送到空军总院保住了一条命!
虽然杨仁中被总理保护了起来,但反动权威的大帽子仍没被彻底去除。回来后的杨仁中仍然被造反派拉去作为批斗的代表,只是减轻了肉体上的折磨。但杨仁中终于又可以从事他心爱的工作了。然而苦难重重:仪器被砸烂,资料都被当作帝国主义器物毁掉了。
从零开始!
为了科研,杨仁中从垃圾堆里捡回破铜烂铁,自己动手制造实验仪器和模具、样机。为了科研,杨仁中那微薄的工资用上了,那是一大家人的口粮和生活之柱!为了科研,老母亲养鸡卖蛋,妻子儿女没白没黑地糊火柴盒,因为能换几毛钱,帮一点忙。大女儿最支持父亲的工作,为挣钱做小工,然而,身体虚弱的她,有病治疗不及时,便匆匆离开亲人。杨仁中白发人送黑发人。
杨仁中流泪了。这个硬汉子,流泪了!“我欠家里的太多了!”是的,他欠亲人们太多,欠自己也太多,仍感到对祖国贡献太少。
“无声世界的爆炸”
十年风雨如磐,杨仁中用血泪换来了不朽的成果:
1972年,杨仁中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食管发音讲话训练班。
1973年,杨仁中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喉-气管狭窄自调扩张器和自调扩张法”,解决了喉和气管狭窄者恢复说话和呼吸的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仁中终于可以放心投入科研工作中,他如饥似渴,夜以继日。
1983年,“胃代食管发音训练法”由杨仁中首创。
因全喉切除与食道切除患者朱仁麟,在杨仁中的治疗下,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用胃代替切除的喉,发出清晰的声音,能与人正常交谈了!
一个没有喉头、没有食道的人,竟然可以不借助任何仪器,与正常人一样说话!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杨仁中创造的奇迹!《人民日报》一刊登这消息,震惊了医学界,称之“无声世界的爆炸”。
瑞典医学界不相信,著名语音康复医学家安德森女士,不远万里亲自赶到中国济南。当病人朱仁麟笑着同她打招呼时,安德森竟没有意识到,被切除喉头和食管的病人正是他!安德森相信了,却又难以置信:这杰出的医学成果,是在几间灰旧的小屋中、在简单的医疗设备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1984年,集电子喉和中国人工喉于一身的电子助讲器研制成功,应用于临床,效果极佳。
然而,杨仁中的困境远没有结束。上世纪80、90年代,因为种种不正常的原因,杨仁中科研小组的科研经费被扣,仪器资料被封,科研工作又陷入了困境!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当愚昧和权势凌辱了科学,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我,而是科学。”杨仁中咬着牙坚持!
杨仁中巨大的学术成就,赢得了广泛尊重。
1987年11月,第二届国际残疾人康复大会上,来自全球500多名一流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提交大会论文千余篇。大会推选两名代表在开幕式上作不限时的专题报告,杨仁中是第一位!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赢得了11次全场掌声!
依杨仁中的学术地位和医学成就,曾经有几十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重金邀请他出国,邀请他去建立康复中心,杨仁中拒绝了!
杨仁中的许多弟子已是博士生导师,一大批人成为著名耳鼻喉专家。有的到了国外,情真意切的邀请老师去。杨仁中拒绝了!他说: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杨仁中为推广技术、交流信息,促进我国语音康复事业的发展,便利国内外病人就医,与小组同志一起走出实验室,既治疗病人、推广技术,又培训专业人才。自1974年先后在上海(1975年4月),沈阳(1975年12月)、广州(1976年4月)、北京(1990年)创建了四个语音康复中心,毫无报酬,毫无保留的把技术传授给当地医务工作者,这种高尚风格受到国内外一致赞扬。
因为总理的话,他一生都不会忘记:“为病人解除痛苦,要为祖国争光!”
杨仁中的办公室,也是他的会客厅,更是一个展览室和博物馆。室内布满了标本、相册、卷集、照片以及各式各样的医疗仪器,许多已锈迹斑斑。正是在这间不大的客厅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有90多个国家的来宾拜访过,曾经有数以千计的病人慕名而来。
展览室,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每天,杨仁中总要来打扫一遍卫生,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这里凝聚着许多人的泪水、汗水和血水!
这里反射着民族自尊、自豪、自爱、自立、自强的光辉!
这里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园地
这里是语音康复的基地!
这里是杨仁中和小组成员工作的场所!
这里是科学的起跑线,出发点!
这里是科学世界的一部分!
“科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喜爱石头,石乃天地之骨。壁立千尺,无欲则刚。”
杨仁中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