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高等医学研究院举办第五期Med+学术沙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月教授进行了题为“信号增强的肿瘤成像分析”的研究报告。
袁月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肿瘤的多药耐药性是肿瘤治疗中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解决多药耐药的方法主要有抑制多药耐药外排泵,研发多靶点药物,利用纳米载体包埋药物等。然而总体来说纳米药物到达肿瘤位置的比例很低,不到1%,大部分纳米药物都滞留在肝或脾等处,引起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如何能够有效地靶向富集抗肿瘤药物,延长药物在肿瘤处的滞留和作用时间,并实时监测药物的肿瘤摄取效率和体内代谢分布情况,是肿瘤治疗中一个重要难题。袁月教授发现,利用奥沙拉嗪既是良好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造影剂,又是抗肿瘤药物这一特性,发展出一种可在肿瘤细胞高表达蛋白酶furin控制下胞内自组装富集从而同时增强肿瘤位置磁共振信号和药物抗肿瘤能力的策略,从而在诊断和显像肿瘤的同时,治疗及监测药物的动态分布,实现影像介导下的肿瘤治疗。
本次讲座,高等医学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互动,展现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丰富了科研视野。
袁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本校攻读博士后,并在2016年-2020年期间赴美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后。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其课题组主要从事分子影像相关研究,包括胞内自组装在疾病诊断/药物靶向富集中的应用,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成像介导下的肿瘤治疗等相关应用研究。截至目前,以通讯及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共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