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人物
齐鲁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人物 > 正文

神经内科李大年教授:杏林春暖苍生心
2018-03-26 17:07 亭亭  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   (点击: )

何谓名医?名医应该是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医学某一领域救人无数而为广大患者所传颂,并为业内人士所尊崇的医生。李大年就是一位名医。


李大年教授获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终身奉献奖

李大年教授在神经内科学界是一位默默奉献心力、不求名利的长者,行医是他的志趣所在。作为山东省神经内科的创始人之一,李大年教授为山东省神经内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五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大年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疾患,在对患者的态度上从来都是一视同仁。除了看病,更难得的是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他创建了山东省首家神经病理研究室。此外,提携后进更是不遗余力,深受同仁的敬佩与爱戴。

学医始于偶然 慢慢成了志趣

对于李大年教授来说,当初选择学医多少是有点出于无奈。李大年生于1928年1月,天津市人,高中毕业时,他的第一选择是西南联大的理工科(当时来说师资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可是由于西南联大招生地点临时变动和当时交通不便等原因,他无法及时参加西南联大的招考,最终便选择了华西大学医学院(现华西医科大学)。正是当时的一个偶然,李大年从此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1952年,李大年从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由于学校的淘汰率太高,入学时同班30多名学生最终学成毕业的只有8个人。同年李大年被派赴原上海医学院高级师资训练班专修神经精神病学一年,当时该训练班全国一共有6个名额。1953年结业后分配至原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当时的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李大年不但要参与神经内科的创建,同时还要承担学校神经学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李大年只有勤奋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教学水平。李大年刚来山东医学院工作的时候,闲暇之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图书馆,那时在图书馆看书还是要登记的,现在去图书馆翻翻那些书页发黄的老书,在许多书籍末页的登记卡上都会看到李大年的名字。

一分努力 一分收获

1955年,刚刚工作不到3年的李大年便在《中华神经精神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脊髓神经纤维瘤的诊治”。之后,已将医学视为志趣所在的李大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连连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尤其在神经心理学方面更是有多篇论文。李大年的从医之路逐渐走向辉煌。

李大年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于1986年10月被聘为原山东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学教授。1985年3月至1990年12月任神经内科主任。1985年在神经内科建立神经病理实验室,从事神经病理及肌肉病理研究工作。1985至1995年任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神经内科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至2002年为中华医学会神经肌肉疾病学组成员。1992及1997年两次被中共山东省委及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自1992年至今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近20余年来先后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特邀编委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委及副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非凡精神成就非凡事业

也许,只有经过不断的艰辛努力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邀请美国专家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病理进修班。机会难得,为了学到这在山东省尚属空白的技术,52岁的李大年教授不辞辛劳,毅然亲自南下学习。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参加学习的医生需要自带被褥,住宿睡得还是上下铺,52岁的李大年教授以极大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三个月学成回来,李大年教授开始积极筹备创建自己的神经病理实验室,以便能够进行神经病理及肌肉病理的研究工作。没有试剂、没有设备、没有解剖标本,开始的研究工作只能通过四处“化缘”才得以开展。李教授对每例尸检皆亲自指导切脑,所做切片标本均亲自做镜下检查并写出详细报告。按李大年教授的话,“艰难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过,“有志者事竟成”,1985年,李大年教授终于成功建立起了山东省首家神经病理实验室,为山东省神经内科学填补了空白。20年来,该实验室在李大年教授的指导下,共完成脑尸检30余例,肌肉活检700余例,周围神经活检60余例,皮肤活检20余例,冷冻储存肌活检标本400余例,DNA库储存标本100余例,对多种疑难病例进行了病理诊断,完成了多种疑难病例的病理机制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医就得“坐得住”

学医是个很枯燥的过程,学习伴随医生的一生,真正得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学好医就必须耐得寂寞,“坐得住”。在李大年的弟子焉传祝教授眼里,老师就是一个能“坐得住”的医生。焉传祝教授回忆说,老师经常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人类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人类对自己本身的了解还很粗浅,临床医学更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所以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终身学习。作为医生,向老师学习,从误诊误治的失败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这将是医生终生不变的学习模式”。

李大年教授好读书,每天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空看点书,这个习惯至今仍然保持着。“当个好医生得读一辈子的书”,正是好读书这个习惯,为李大年打下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许多跟着李大年教授查过房的医生都深有体会,“他掌握着大量的文献资料,跟着他查房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不仅分析当前的这个病例,还能举出很多相关的病例,旁征博引,有根有据。”

李大年教授读书的同时还善于积累,对读过的书都要做个摘要,分门别类保存起来。几十年坚持下来,李大年教授自己建立了一个“微型图书馆”。年轻医生有问题需要查资料,但又不知道该去查哪本书,只要找到李大年教授,事情就好办了。李大年教授能从自己的“微型图书馆”查到问题涉及的相关文献,并会将这些书名打印出来交给年轻医生本人。

李大年教授70岁的时候,电脑在我国日渐普及,为了能上网查找资料,李大年教授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让70岁的老人重新学习一件新事物,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神经内科学的新进展,李大年教授通过努力还是掌握了电脑的使用。

当医生容易 成专家难

“当个普通医生容易,要想成为专家则很难。”在李大年教授看来,成为一名医学界的专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得是个好医生,其次要是个好教师,再次还要是个好科研人员,只有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专家。李大年教授50余年来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勤勤恳恳走着一条学者的道路。他善于根据自己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病情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来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医的病人,不少都希望能够让这个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治学严谨、丝毫没有“专家”架子的医生过过目,“让李大夫看看,对自己的病就放心了”。李大年教授对病人不论职位高低,是贫是富,在对病人的态度上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他总是对弟子讲,“想发财就别去当医生”。他的言谈举止,给人的印象是诚恳厚道、认真敬业、淡泊名利,是一位善思考、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医生。

李大年教授看病总是特别慢。这一方面因为李大年教授现在看得多是些疑难杂症,病情都比较棘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注重和病人的交流,每次都仔细地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细致地为病人做检查。按照李大年教授的说法,“病人来看病不容易,尤其是神经内科的病人,很多自身活动都不太方便,既然给病人看病,就要对病人负责,即使花的时间再长,也要把病看明白。”因此,每次李大年教授看专家门诊都不能按时下班,通常都要拖个一、两个小时。对于有些当天不能确诊的病人,李大年教授都会叮嘱病人第二天再来,他回去查查资料,明天再给病人答复。

李大年教授高超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不但得到了病人的好评,也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曾经有一位病人经李大年教授治疗后,又跑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一看病人的病例,对病人说,“你之前不是找李大年教授看过了,那还有必要来我们这看吗?李大年教授看不好的话,恐怕我们也没什么办法。”李大年教授在神经内科学界的权威由此可见一斑。

言之有物 诲人不倦

在教学方面,李大年教授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认为,“只有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并应用到所接诊的病人上,才能明确诊断。临床上什么样的疑难杂症都可能遇见,要想独当一面就必须知识全面,比如真菌性脑膜炎,如果因其少见而不加重视,突然遇见不知如何处理就麻烦了。”

李大年教授刚毕业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他练成一项“绝技”——讲课的最后一句话能和下课的铃声同步。李大年教授认为,“讲课是门艺术”,他的体会是,要有连续10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好临床教学工作。他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难点解释清楚。每次讲课前都细心备课,琢磨怎样讲第一句开场白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兴趣。他常在课堂讲授中,适当穿插典型病例示教,让学生直接看到具体病症,这不仅使讲课“言之有物”,而且增强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大年教授教学有道还表现在他的查房中。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年轻医生学习临床知识的主要途径。李大年教授每次查房、病例讨论都力争做到全面细致,言之有据,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多角度分析病人的发病过程、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机理以及药物选用的原则等,并一一仔细解说,还联系相关病例指出鉴别诊断的要点,遇到疑难病症他还会认真总结,然后打印出来,让年轻医生能多学习学习。

李大年教授一共带了10名研究生,在每个弟子身上都花费了大量心力。他经常告诫弟子要热情对待病人,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他希望每一位弟子都能成长为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医生。他深信“业精于勤”,对于每个弟子的毕业论文,李大年教授都会认真指导,不仅对于论文内容反复提出修改意见,精益求精;就是对论文引用的文献也要过目,严格把关,不允许有一丝纰漏。

应用为本 研以致用

对于科研,李大年教授一直抱着“应用为本、研以致用”的态度,主张科研应结合临床的实际需要。他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科研命题,通过科研结果来论证临床实践,“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更有利于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李大年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便开始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早期的论文多属总结性的,以后转向探索性的。80年代后,李大年教授主要在脑血管病的防治、神经肌肉病理、中药治疗头痛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李大年教授认为,临床上绝对不能不求甚解,许多科研命题都是源于当时的“灵光一闪”,要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50余年从医生涯中,李大年教授共发表论文56篇,主编“现代神经内科学”一书(2002年),另参编著作7种。撰写综述、讲座及述评共20篇。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及二等奖2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

李大年教授认为,搞科研工作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必须的任务,它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和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但这项工作又是非常艰苦的,需要毅力、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他常鼓励年轻医生“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尤其在这个技术和人才素质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应首先献身事业、甘于平凡,然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

 

 

上一条:姜先洲:扎根基层,到西部去
下一条:马春红:肝脏疾病基础研究,我触及了梦想的边缘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