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勇敢、不自信、怕麻烦”,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张鲁没有爬过泰山,却在大别山开始了超越自我的人生攀爬。36岁的他将过去50天的坚守,归功于四面八方的鼓励和支持。
“磨难与锻炼,让人在心智和精神上快速成长。”3月14日晚上,张鲁告诉记者,“收获太多,终生难忘”。
平凡的人们相互辉映,光芒胜过夜晚繁星。而他,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张医生。
周村烧饼
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日日夜夜,白衣战士收到太多感动,心生太多感慨。张鲁也不例外。
“疫情袭来,冲在第一线的不只医务工作者。”他说,那么多平凡的人们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团结太重要了,是希望所在!”
1月25日晚上,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从济南直飞武汉,于次日凌晨2点抵达疫情严重的黄冈。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数百施工人员正紧急赶工。这里将成为黄冈版“小汤山医院”。
“27日晚上,山东医疗队进入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迅速投入开辟病区等工作。”张鲁回忆,当时现场是一片忙碌情景,从最开始尚未通电到28日深夜接收首位患者,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的30多个小时”。
努力抢时间的不只医院建设者,还有大批志愿者。“他们看上去年龄各异,有些应该不到20岁。”张鲁说,上班下班的时候,也会看到运送物资的车辆又来了,一阵阵心生温暖。
是的,这些天来,家乡亲人牵挂着前方将士,源源不断送来吃的、用的。一些个人和企业寄来物资,甚至连名字也没留。张鲁提到,有一次收到一批周村烧饼。医疗队通过发货人电话联系过去,得知是淄博九洲润滑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这样说的——抱歉,我们是一家小公司,经营状态并不理想,也拿不出多少钱来。但国家有难,理当尽心,想来想去,防疫物资一时买不到,就准备了点特产敬呈老乡们。祝平安顺利回来!
“真的让人感动!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身边那么多平凡的英雄,激励着我坚持走过最困难的时刻。”张鲁觉得来到黄冈抗击疫情,此生荣幸!
十年之后
“感觉自己离党组织是如此之近!”张鲁告诉记者,“这次来到黄冈,真切感受是仿佛已经身在党组织当中一样。”
性格内向,工作之外话非常少,张鲁性格内敛得甚至有些害羞。他的老家在泰安新泰,从小就是刻苦听话的农家学子。
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七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后,张鲁在山大二院工作已经十年。
1月30日,在黄冈前线,他再次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距离上一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十年有余。
一向不敢主动去表达的张鲁,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核,却因毕业错过了入党。
“参加工作后,就感觉身边同事比自己优秀,一直没勇气提出申请……”张鲁说,搁在心底的想法在前线被激活了。
来到战地,山东医疗队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关键时刻,党员带头,这不是句空话。”张鲁轻轻地说,“那种氛围迅速感染了我。”
加入党组织,是一份初心。张鲁说:“就我个人来说,还意味着勇气和真正的改变!”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作为泰安人,没有爬过泰山;因为体重不够,想义务献血也未偿如愿;希望与人交往,却是不会说话的“冷场达人”……
“我相信今后能更积极地面对困难,想办法去解决困难,而不是绕着走。真正的考验会让人真正改变,我在这里变得更有韧性了。”张鲁说。
一门之隔
张鲁说的“这里”当然是指黄冈的隔离病区,危重患者抢救的战场。
1月28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正忙着准备于当晚开始接收患者。整个白天,山东医疗队中负责危重症患者救治的12位医生都在现场。
考虑到第二天需要有人值班,带队的山东省立医院内科ICU副主任任宏生,安排两组医生晚上回去抓紧休息。“我们另外三组接着值夜班,一直到次日早上。”张鲁说。当晚一下子转运过来6名患者,幸亏任宏生主任多留了人手,“初战”顶着压力扛住了。
危重症救治是较劲的硬仗。身处新环境、面对新疫病,这场完全没有经验的遭遇战并不好打。张鲁说:“单是护目镜起雾就带来很大麻烦——不到两个小时,完全看不见了!”
医护眼前的这层雾,很快就解决了,但对很多危重患者来说,他们与家人隔着的那道门却得坚持到胜利才能打开。
“真的只是隔一扇门,却见不到。”张鲁说。危重症病房有位老人,他的孩子就在对面的轻症病区治疗。“从患者角度考虑,本身得了这个病就情绪低落,如果亲人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将重创信心,极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日常要细致谨慎,抢救时会拼到虚脱。”
比如,不少危重患者用上了呼吸机。张鲁和他的战友要根据数据的变化,迅速评估发生了什么问题,并进行处置。“机器参数也不是设定好就不管了,需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张鲁说起治疗娓娓道来,“危重症患者救治就像鬼门关前抢人,步步惊心,容不得丝毫大意!”
不管是鼓励病人,还是与患者家人沟通病情,山东医护都在用心、耐心地做。信任与依赖,让彼此的心走近、相连。
“在黄冈,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我发自内心地感动。”张鲁说,“在这里,医患关系非常好。”
一体同心
患难见真情,面对疫情,张鲁也展现出男儿真性情。
大年三十下午,得知组派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从人的天性上讲,没有谁喜欢困难;但困难来了,总要有人站出来。”张鲁告诉记者,这是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的。
而且,在他看来,自己是ICU专业的,前线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而在我们重症医学科,马承恩主任58岁了,血压高、血糖高,平时睡眠也很不好。”张鲁动情地说,“虽然主任也第一时间报了名,但我作为科里的高年资医生,就该我主动顶上去。”
需要说明的是,马承恩作为山大二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也于2月9日奔赴武汉。这些天来,他身先士卒,战斗在重症病区。
身边有榜样,团队情意深。对此,张鲁很有感触,也很高兴在前线收获了那么多好战友,彼此结下战斗友谊。
“我们每个人都视团队为一个整体。”张鲁说,“大家想法一致——我生怕你出问题,会为你提供最好的帮衬。”
其实,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工作之外碰面不多,交流也不多。“但大家都如兄弟一般,有时一个眼神就够了。”他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差个拥抱
前线的风险同样不言而喻。
“压力肯定有,但比较而言,我们学医的应该恐惧感会小一些。”张鲁觉得,这是出于职业的理性。
也许出于这种理性,他没有在除夕之夜将自己入选医疗队的事儿告诉家人。妻子郑妮,在1月25日凌晨通过微信朋友圈得知了消息。
正是更深夜静,夫妻的交流静如流水。
在书房里,张鲁跟妻子确认了消息。郑妮是共产党员,在山东省立医院工作。有担心有紧张,但她没有要对方解释,只是问:“什么时候走?需要准备些什么?”
那时候,张鲁也不知道出征时间。1月25日中午一点多,还在医院值班的他接到通知:随时出发。他交代好工作,匆匆往家赶。
张鲁有一儿一女,儿子6岁,女儿不到2岁。父母跟他住在一起,帮助照看孩子。对老人来说,这一切太突然!“儿子,能不去吗?”老母亲掉了眼泪……
两位老人都是淳朴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张鲁没解释几句,他们就听懂了——国家有事,儿子有责!
“以前,我对家庭投入得太少了。”张鲁反思着自己,“妻子付出很多,还有爸妈……而我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在黄冈的经历给予我领悟,以后我会主动多去承担!”
大年初一,张鲁迈出家门之际,老母亲转过身轻拭泪水。他走上前,却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安慰她。
“欠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回去一定补上!”张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