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学喜,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第二医院急诊重症专业副主任医师。1月28日,主动请命随山东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驰援一线。目前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担任第二批医疗队重症四组组长。
因为抗疫一线工作忙碌,对郝学喜医生的在线采访短暂而紧张,但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交谈,一位专业理智、质朴内敛、自信担当、饱含家国情怀的医生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了笔者的面前……
医疗队的“攻关突击型选手”
“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我们都是新人,每天学习很重要。知识更新速度要快!”
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在明确的诊疗方案出现之前,每位患者的治疗,对医护人员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因此,及时了解、学习最新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信息、研究报告、学术资料等,对于把握疫情发展动态、制定有效的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至关重要。
在前线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郝学喜一直在引领着医疗队队员的知识更新,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攻关突击型选手”。除了一线救治以及业务研讨,他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新冠肺炎知识更新和文献查阅上。郝学喜说,来黄冈之前,他可能一周或一个月查一次文献,写一次总结,但在前线,这种频率是每天。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更新了六版,大约5-7天就会更新一版;另外,一些与之相关的流行病学、尸检报告、治疗方法每天都在更新,信息量很大;此外,有些病人发病时间短,初期有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但随着时间进展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抗病毒治疗,而是需要多元化的综合治疗。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地学习、研讨中敲定最优方案。
郝学喜医生的笔记本
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料中查找有指导意义的、行之有效的诊疗信息,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依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科研攻关能力,再加上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便捷强大的数据库做支撑,使得信息检索、知识分享这项任务落在了郝学喜的身上。到武汉后,他检索和阅读了大量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资料,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到了实际治疗中。同时,郝学喜会将检索到的实用信息分享到专家组,然后与专家们一起讨论、研究,总结出更好的诊疗方案应用到全队的医疗工作中。此外,郝学喜还时常利用上下班途中或以线上的方式开展小范围讲座,向医疗队员们讲解最新诊疗方案和相关业务知识。
2月11日上午11时,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例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这也是山东援湖北医疗队治愈的首例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该名女子25岁,今年2月2日入住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一名怀有身孕的准妈妈。郝学喜是她的主治医师之一。他说,从这名孕妇感染进医院到治愈出院,自己是从头到尾全程参与和主持治疗。因为孕妇出现病毒感染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早期妊娠病毒会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哪些药物、哪些治疗措施针对孕妇早孕三个月之内可以用?医疗队中没有妇产科医生,即使是妇产科医生,也不可能单独处理得了这种病情,因为这种病患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治疗。针对这一情况,郝学喜与团队成员一面采取前后联动的方式,在线向医院妇产科医生请教相关问题,一面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资料,不断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调研和治疗的调整。郝学喜说,从这位病患入院到出院这十几天,他每天晚上都会针对妊娠合并病毒感染查阅文献。“病人不会因为你会什么而得什么专业的病,虽然我也不是妇产科专业,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是最专业的的,必须将之治好,在病人眼中,我们就是全能”。
在工作中,我是一个职业选手
“在前线,正确的决策,有时比一腔热血更有效,新的诊疗方案可以直接让病人获益。”
在同事们看来,郝学喜是一个专业、理智、感情很少外露的医生。到达前线后,很多医护人员都会在手记中记述对病患痛苦的感同身受、患者出院的喜悦、对社会各界齐心抗疫的振奋、身着防护服的不便等等,但郝学喜每天的手记中大多是专业的病情进展、病情研判,情感方面的内容很少。他的查房效率很高,每次查房,为病人治疗、解释病情都简单明了、理智透彻,说一遍病人就能听明白,很少重复。他说,我不是没有感情,但是在工作中,我是一个职业选手。我更多的想法是怎么用我的医术去缩短病程,让他尽早痊愈,我在想怎么尽快把他身上的病给解决了。
理智、感情内敛,绝不代表无情,相反,在抗疫过程中,郝学喜心中涌动的大爱与家国情怀时时让人动容。
时光回溯,大年三十晚上,从济南刚驱车回到聊城老家不久的郝学喜就收到了召集赴湖北医疗队员的信息,因时间紧急,他没有赶上与第一批队员一起驰援湖北。但他向领导请命,第二批,一定要去。谈到请命去一线的初衷,郝学喜一如既往地理智、内敛。他说,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疾病,属于肺炎,只有急诊科、重症科和呼吸科三个专业对口,自己专业对口(急诊科)、年富力强,且有援外工作经验(赴陕西子洲县健康扶贫一年),“我是最适合干这个活儿的”。当被问到有没有担心会有被传染的风险时,郝学喜说,自己考虑问题比较理智,从职业角度来讲,医生就是治病的,治病就包括治疗传染性疾病。
这种特殊时期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除了来自他的职业使命和专业自信,还源于家庭教育中家国情怀的浸润。郝学喜说,当初自己选择学医,便是源于父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教育。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一直是传统教育,这种家国情怀在自己头脑中比较根深蒂固。2月15日,郝学喜的父亲知道儿子瞒着自己去前线的事情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职责所在,使命使然。你没有忘记医学生的誓言,没有忘记咱们是一个有三个共产党员的家庭……”这封信一经被转载,信中澎湃而出的家国大义感染了无数网友。郝学喜说:“(之前)‘老头儿’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千里之外的风雪,湖北山东的连线,他还是在用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和孩子的关注,纸短情长,见人如面。虽然‘老头儿’这次的叮嘱显得如此啰嗦,但它会成为我行动的力量……”
阳光总在风雨后
“鲁鄂一家亲,抗疫,我们一起努力。”
第二排左三为郝学喜
初到黄冈时,天气湿冷。因为是紧急投入使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那时还没有空调和暖气。郝学喜和医疗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里规划改造成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治疗流程、防护流程、病房的通道怎么设计、病人通道怎么走、医疗废物怎么走……郝学喜和队员们参照SARS期间小汤山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规划和设计。从郝学喜的一篇手记中,可以一窥当时的工作状态:“新病区取暖设施在紧密调试安装中,整夜工作状态都是一路小跑……”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挑战。作为重症组组长,郝学喜要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和医疗质量进行把关。他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新冠肺炎病情复杂所带来的挑战。由于基础研究还在进行中,当前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并没有具体的、切实有效的方案。郝学喜说,因为没有大量病例的治疗,总结不出规律来,而且没有经历病人病情的演变,对从整体发病到病情结束,没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所以有时候虽然每天在翻文献,但由于病毒感染的复杂性,作为组长,心理上还是会有很大压力的。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冈市的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向好。郝学喜所在重症监护病区的病人陆续治愈出院,新转来的重症病例也较前明显减少。目前18个床位仍处于满员状态,部分原因是第一批医疗队员因休整而将其管理的病员合并到了郝学喜所在小组。
2月28日凌晨,郝学喜所在病区的一位患者病情急性加重,呼吸机辅助通气下氧饱和度85%,呼吸状况差,情况十分危急。郝学喜立即决定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1小时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这是医疗队在医疗中心利用山大二院专利器具,第一次成功实施卧位通气治疗。
郝学喜说,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疫情定会被控制,湖北定会平安,中国定会平安,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团结的各族人民。
记者手记:接到采访郝学喜医生的任务后,我通过他的同事了解到,采访当天,郝学喜医生可能有空,下午五点半联系他的时候,他还没吃晚饭。知道前线医护人员吃饭时间不固定且有时候会隔很长时间才能吃饭,我们约定等他吃完饭再进行在线采访。等郝学喜医生联系我的时候已近七点半。他是当天凌晨的班,值班结束后,上午、下午各开了一个视频会议。就在与我联系前,他还与医疗队员开了一次线上交流会。他说他们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除了专业诊疗方面的事情,他对一线的物质条件、工作强度等甚少在意和提及,在前线也很少拍照,目前只有两张。他说自己生活简单,对这些不怎么关注。关于驰援一线,他也只是平实地解释为“我合适”。但每当提及新冠肺炎的认识与治疗,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身挑重担的责任、压力,甚至是担忧。如文中所述,他有着从医者必备的冷静自持和专业理智,但当我在他的手记中看到他写的“看到我工作的病区,昏迷三天的69岁患者睁开眼睛时,我的眼睛几尽湿润,我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护目镜会起雾”时才明白,这种理智之下的医者仁心,比其他任何情绪都热烈滚烫。“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总论论述医者的必备素养中说:“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意思是说,作为医者,一要有精湛的医术,精勤不倦;二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此对照,郝学喜医生确实是一个精勤不倦、报国济世的好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