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原齐鲁大学向社会各方招贤纳士,聘请了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前来任教。为此,原齐鲁大学在教学区以南的青松路和长柏路之间及相邻地段,拟修建30 幢欧式别墅住宅,以满足学者教授们的居用所需。
现在校园内的别墅群有两部分。其中在长柏路上建成有13 幢别墅楼,原牌号自西向东为1 至13 号,后来13 号别墅为建食堂而拆除,7 号别墅则因建教学八楼被拆除,因此现留存有11 幢。现在的门牌号为自东向西排列,别墅牌号为1 至12,其中的7 号和8 号是一栋楼分东西挂了两个门牌号,东7 西8。老舍先生的故居为11 号别墅,也就是原来的2 号别墅。
由于建筑年代的久远及后来居住者的改造,别墅周围树木繁多,杂物堆积,别墅的精致只能透过一些细节来品鉴了。
现在这一别墅群仍然是济南现存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别墅群落,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为人们了解中西文化交织过程中建筑式样的变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式。
现在青杨路也有三栋别墅。其中路西的两栋保存较好,尚在有效利用。紧邻青杨路的8 号别墅(原1 号别墅)曾经的住户为明义士博士与长柏路别墅中的5 号比较相似,但墙体材料不同,青杨路别墅采用的是水泥拉毛饰面砖墙,而5 号别墅的外墙则是简单的砖体结构。青杨路的三栋别墅与长柏路别墅相比,其材质和建筑形式均有所变化。
长柏路现存的11 栋西式别墅,有砖木结构的,有以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有以
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形态各异,是济南市最集中的西式别墅建筑群
一是围廊式和前廊式别墅。
围廊式和前廊式别墅代表,从左至右依次为现1 号、2 号、4 号、12 号别墅
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有附加的外廊,外廊有三面、二面和一面多种形式。这种平面形式,尤其是全围廊的平面形式是西方近代建筑传入中国最早期的形式,是研究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二是基本上为欧洲本土原始形式的别墅
欧洲本土原始形式的别墅代表,从左到右依次为现3 号、5 号、6 号、9 号别墅
现9 号别墅(原4 号)
这种住宅从平面到造型地域性、民族性比较突出。当时居住这两种类型别墅的都是齐鲁大学地位最高的人。如海贝殖居住的3 号别墅(原10 号别墅)、巴慕德居住的6 号别墅(原6 号别墅)均为城堡式别墅,不仅材质坚固、体量大,设计也更有特色。
吴克明校长和杨德斋校长住过的9 号别墅(原4 号别墅)则是仿半木式建筑,体量较大,居住者生活便利,能够较好满足国人喜欢晾晒的习惯,和居住者的身份很相宜。由于后人改建等,其特征现在已不明显了。
三是老摩登式别墅
老摩登式别墅代表,从左至右依次为现10 号、11号别墅
造型较简洁,装饰比较少,强调功能的合理和技术的先进,属于欧洲古典建筑向近现代建筑转换的类型。从外形看比较简朴近乎“寒酸”。
11 号和10号是典型的老摩登式别墅。而老舍先生二进齐大之所以能住进11 别墅(原2 号别墅),可能和当时外籍教授已经纷纷离开有一定的关系。战乱当前,人去楼空,让拖家带口的老舍住进空出来的别墅可能是校方一个顺水人情的安排。
开的玩笑就在于,老舍虽在这个别墅群中最“寒酸”的一栋里仅居住了短短数月,它却成为今日这些楼体中最有名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挂有铭牌的楼体。
庭院平房式别墅代表,该建筑现已拆除
四是庭院平房式别墅。
用院落组织建筑空间,强调居住环境的质量,占地面积相对比较大。遗憾的是现在的别墅群里已经没有这一种类型的别墅,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不复存在,我们仅能从原来的图片中一窥其真颜。根据现有资料推测,这个庭院平房式别墅应该是原7 号别墅,为了建教学八楼而拆除的,刘兰华主任曾在此居住过。另一个被拆除的原13 号别墅曾经的主人是吴金鼎。
回顾历史:
居住在这里的人士,多是在齐鲁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有重大贡献和影响
的人物,为这些老建筑涂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这些别墅既是齐鲁大学丰富人文底蕴的承载体,也是济南近代民居的重要代表,应当得到重点保护与整治。其当前仅能发挥的居住功能似可进一步拓展,有人建议,或可将现居住者迁出,而将其作为历史文化产品的收藏、展览之地,接待重要访客等,使其文化载体的功能得到更好体现
。
长柏路原13 号别墅,现已拆除